2月26日,航天科技集團發布《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(2023年)》(簡稱《藍皮書》)?!端{皮書》顯示,2024年中國航天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,有望創造新的紀錄,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首次發射任務,多個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。
在這100次左右發射任務中,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近70次,將發射290余個航天器,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務:完成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和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;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,年內完成2次貨運飛船、2次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和2次返回任務;推進探月四期工程,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、嫦娥六號探測器,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極-艾特肯盆地采樣返回;發射海洋鹽度探測衛星、電磁監測衛星02星、中法天文衛星、實踐十九號等多顆民用衛星,滿足各行業用戶應用需求;加速推進建設航天科技集團“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”。
任務詳情
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首飛:
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是一款新型單芯級全液氧/煤油動力液體運載火箭,火箭采用兩級構型,可執行多種軌道發射任務,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2噸,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2.4噸,具有可靠性高、發射成本低、適應能力強、履約周期短等特點。
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首飛:
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首型3.8米直徑單芯級液體運載火箭,兩級構型,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10噸、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6噸。目前火箭已完成各項研制工作,計劃2024年在海南文昌我國首個商業發射場,完成首飛箭的發射任務。
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模式:
中國空間站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,今年1月已完成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的發射,后續計劃上半年發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、迎接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返回;下半年發射天舟八號貨運飛船、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、迎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返回;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火箭將于下半年進入發射場,進行應急救援值班。
推進探月四期工程:
今年上半年將擇機發射鵲橋二號中繼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。鵲橋二號將為后續探月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,嫦娥六號探測器任務目標是:經地月和環月飛行,在月背南半球區域的南極-艾特肯盆地選定區域著陸,采集月球樣品,經月面起飛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、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過程,將月球樣品安全送至地面。這將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并采樣返回。
發射海洋鹽度探測衛星:
海洋鹽度探測衛星是《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》的“十三五”科研星,屬于海洋動力衛星系列,用于獲取全球海洋鹽度信息。衛星將填補我國海洋動力衛星系列在海洋鹽度探測能力上的空白,并兼顧土壤濕度探測,滿足海洋、減災、農業、氣象等多個行業和業務部門的迫切需求,是我國實施海洋資源開發、災害防治和環境監測的重要技術支撐。
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加速推進:
“十四五”期間我國將全面建設“中國四維新一代商業遙感衛星系統”,包含亞米級高分辨率光學載荷,寬幅光學載荷、高分辨率雷達載荷等多樣化類型的商業遙感衛星,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4顆衛星系統的建設,已經開始為傳統、新興市場用戶提供高時效、高性能的時空信息服務。
《藍皮書》顯示,2024年,航天科技集團研制任務持續保持高強度,將全面推進載人月球探測工程、深空探測工程,持續推動新一代近地載人飛船、嫦娥七號、天問二號、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等為代表的200多顆航天器研制工作,開展230余發運載火箭組批投產,完成多項商業航天和整星出口合同履約工作。
專家介紹,航天科技集團將完成多次商業發射任務,并將公開對外發布運載余量信息,向商業用戶提供發射和搭載機會,為各類客戶提供快速、穩定、可靠的“一站式”發射服務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,實現北斗應用向系統集成和增值服務延伸,發揮集團公司天地一體化優勢和衛星通信、導航、遙感綜合應用優勢,不斷將衛星應用融入新興領域,支持重點區域經濟發展。
(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陶嘉樹)